18
2019
08

王维审:团队共读为什么

一所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会,校长邀请我去与读书会的教师们座谈。座谈中,有的教师认为,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,不适合一群人聚在一起共读。我认为,这种说法有道理,但不完全正确。

在我看来,阅读可以分为非专业阅读和专业阅读。非专业阅读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,你喜欢小说,我喜欢散文,我读点励志的鸡汤,你瞥几眼花边新闻。这样的阅读,自然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,确实算得上是件“私人”的事情。专业阅读则不然,在很多时候是读“有用”但自己未必喜欢的书。有些书,因为专业成长的需要,不管个人喜欢与否,都必须逼着自己读下去。也就是说,专业阅读在初期大多带点“苦读”的味道,属于需要性的阅读。这样的阅读,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启动或者坚持下去,团队共读就显出了独特的优势。下面,我以“叙事者”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例,谈一谈我所理解的教师团队共读。“叙事者”如何共读一本书

2010年春天,我开始致力于教师群体的阅读和写作推广,组建了很多基于学校的教师读写小团队。2016年,依托一次教师寒假读写挑战活动,我倡议成立了“叙事者”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。两年来,“叙事者”主要遵循了四大常态行走方式:一是“叙事者·共读”,每月共读一本书;二是“叙事者·共写”,每周撰写一篇教育叙事;三是“叙事者·讲堂”,每月聆听一次主题讲座;四是“叙事者·研究”,倡导每人寻找一个研究方向。

“叙事者”是一个开放的民间教师成长组织,旨在为每一位愿意成长的草根教师提供抱团发展的环境和机会;“叙事者”又是一个严谨规范的教师专业成长团队,不仅有严格的考勤和监督约束机制,还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成长课程。吸纳、包容和营养,正是这些元素,“叙事者”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,至今,成员已经超过1700人,初步形成了个人、学校、区域三个层次的成员主体,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这里走向了读写之路。

“叙事者·共读”的核心理念是“深度拥有一本书”,追求阅读的深度、信度和效度。为此,“叙事者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共读方案,分为三大环节。

环节一,选书。

选书是团队共读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,读什么样的书,什么样的书值得共读,都是一件十分考验团队智慧的事情。“叙事者”在选书时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,一般是在学期开始之前的一个月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QQ群等平台发布“荐书”公告,发动全体成员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。同时,团队还会邀请知名的专业阅读人士、媒体读书栏目的编辑等向“叙事者”推荐图书,以增加阅读书目的专业性。

荐书结束后,阅读项目管理人员会把团队成员推荐的图书进行汇总,选出相对比较集中的20本书,再加上专业人士推荐的10本书,作为共读候选图书。然后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,选出前十名提供给专家团队,由专家团队确定其中的6本书作为本学期的共读图书,其他的24本书则作为重点图书推荐给成员自由阅读。

“叙事者”的共读行动以学期为单元进行,在学期单元内选取的6本书一般会兼顾人文底蕴和专业能力的培养,也会注重由易到难、从通俗到经典的阅读梯次。

环节二,读书。

“叙事者”以草根教师群体为主,大多数人渴望读书却又不知如何读书,或者说想读书却又坚持不下去,所以“领读”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在共读图书确定后,管理人员就会在公布书目的同时,发布一个征集“领读人”的公告,公开选拔“一本书的领读专家”,为每一本书邀请到一位领读人。领读人确定以后,一本书的“共读”正式开始,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:

一是“启动导读”。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,领读人在QQ群发布“启动导读”,对整本书进行系统介绍,并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方案,带领团队成员进入这本书的“初阅读”。“初阅读”持续三周,主要以团队成员自主阅读为主,并在QQ群内随时交流心得和困惑,或向领读人提问,帮助自己完成阅读。

二是“问题导读”。第三周的周六,领读人会结合“初阅读”的情况,列出有助于深度阅读的系列问题,发布“问题导读”,启动为期一周的“聚焦阅读”。团队成员则围绕领读人的问题,在每个月的第四周进行反刍式“二次阅读”。

三是“线上书吧”。每个月第四周的周日晚上七点半,“叙事者”通过QQ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,由领读人主持对共读的书目进行深度交流,实现对一本书的“再阅读”。

环节三,拥有书。

怎样才算拥有一本书?“叙事者”认为,只有把书读进心里,付诸行动里,生长在气质里,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本书。所以,在读书活动结束后,“叙事者”要求每位成员撰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,并把读书的收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,开展必要的教育行动研究。

“共读”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

在“叙事者”共读的两年时间里,我见证了众多草根教师从迷茫到觉醒的阅读成长历程,也深深感受到了团队共读对普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。

获取力量。在小区里,我遇到一个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。妈妈用尽了各种诱惑,买好吃的东西、漂亮的玩具,都无法说服孩子去上学。我问孩子:“为什么不想上学呢?”孩子说:“不好玩,不想去。”我问他:“楼上的小雨雨干吗去了呢?”“上学去了!”“楼下的萌宝呢?”“也上学去了!”我说:“你看,像你一样大的小朋友都在上学呢!你是不是也应该去上学呢?”他想了想说:“好吧!”然后背起书包跟着妈妈上学去了。

其实,让这个孩子去上学的原因不在于我的“能言善辩”,而在于环境的力量。人是很容易服从于环境的,周围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,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件事情,这就是环境带给人的影响力。而团队共读最起码的优势就在于:它可以让你置身于一个阅读的环境之中,并在不自觉中走向阅读。当然,这只是团队共读最基本、最基础的力量。事实上,在团队中共同读一本书,还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力量:比如榜样的力量,在一个团队之中会有走得快的人,这些人可以影响着你加快步伐;比如同伴的力量,更多时候,一个人行走的勇气来源于同伴间的相互鼓励、监督,甚至是相互的“不服气”。

在“叙事者”成立之初,很多成员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专业教育书籍。当第一本书共读到第二周时,便有人打起了退堂鼓,不断地在QQ群里喊“太难了,读不下去呀!”这时,就会有人给他鼓劲:“多读几遍就好了,有什么不懂的我们一起讨论!”“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,咱们是一群人,怕啥呢?”就这样,书越读越顺,越读越多。陈玉卿老师说:“我教了12年书,只读过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。这一年,我读了12本书。1∶12和12∶1说明了什么?”是的,人大都有惰性,需要相互间的邀约。拿起一本书读不了几页,就不愿意再读,这就是惰性。大家一起去读一本书,就会多了抱团取暖的诗情,也有了你追我赶的画意。

形成能力。有时候,我们有决心要去读一本书,也积攒了足够多读下去的力量,却仍然读不下去。这就不是缺少动力的缘故了,而是缺少读书的能力。有人可能会说,阅读谁不会,只要是认识字,能从头到尾读下来,这不就是阅读吗?严格起来说,这不是阅读,充其量算是浏览。阅读不仅仅是可以识别文字,而是要从文字中读出独到的理解和感受。

我一直认为,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阅读的能力,阅读需要引领,需要培养。这一点,在专业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。很多专业书籍比较艰涩难懂,倘若没有丰厚的底蕴,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,极易因“读不懂”而停滞。而团队共读则可以给予成员能力上的支撑:一方面,团队共读一本书往往会有一位领读者,也就是由对这本书极具话语权的人带领大家一起读,这就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;另一方面,同一本书,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种理解,每人一种认识,每人一个观点,汇集起来就完全可以让一本书变得通透。这两点,是“一个人的阅读”所无法企及的。

去年,“叙事者”共读《人间词话》。这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,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的文学底蕴不够丰富,诗词方面的积淀过于贫乏,书中提及的词很多老师根本就闻所未闻。团队成员在阅读中不断丰富文本,有时为了一句词而去寻找一篇文章、一本书,然后又由一本书引出另一本书。就这样,QQ群里不断有人分享自己的“寻书”之路,由《人间词话》引发的阅读远远超过了图书本身。后来,我们把这种阅读称为“根须式阅读”,逐渐成为“叙事者”读书的通用方法。在团队中耳濡目染的这些阅读技巧,一点点沉淀成教师的阅读能力。一个人从无知到知之甚多,很多时候不是依靠倾盆灌入的方式获得,而是慢慢积攒、慢慢熏陶的结果。

走向专业。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阅读能力,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专业阅读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团队共读是帮助一个人形成阅读能力、走上专业阅读的“孵化器”。那么,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一个人的专业阅读呢?我觉得至少要有这么两点:一是要有自己的阅读架构,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可以读什么样的书,应该读什么样的书;二是要有自己的阅读方式,如何去读一本书、一类书,如何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东西。

换句话说,一个走向专业阅读的教师,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阅读品质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阅读确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,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朝向,有着独立的选择和甄别,有着鲜明的个人喜好与坚守。但是,专业阅读的这种私有性质或者说品位,不会一蹴而就,也不会与生俱来,需要一段漫长而合群的“共读”来培育。这或许就是教师团队共读的最大意义——引发一个人的专业阅读,让每一个人形成专业而私有的阅读品质。

所以,我们强调的团队共读有两层意思:首先,团队共读代替不了个人的努力。一个人的阅读也罢,一群人的共读也罢,要想一步步走向专业,都需要自己的长久努力。忽略了个人的努力,再优秀的团队也无法把你带向成功。其次,团队共读不会长久地完全存在于你的阅读生命之中。在团队中行走一段时间以后,个人的阅读能力形成了,有了自己的专业阅读品质,你就有可能会离开团队独自行走。即使不离开,在你的阅读生命中肯定也会有了自己私密的阅读空间,团队不再会是你的唯一。

毕竟,共读只是帮助阅读走向“私人”的一段旅程。

(来源:阅童军国际总会/作者:王维审)

责任编辑:文禾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相关文章:

冯至诗歌《南方的夜》  (2019-11-11 15:26:1)

你真的知道该如何朗读吗?   (2019-8-18 18:25:25)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